当前位置: 时政 > 社会 >正文 当前位置: 社会

师恩如灯,照亮我前行的路——第41个教师节抒怀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    时间:2025-09-10
字体:

       九月的风裹着桂花的清甜,掠过郑州市第四十五中的校门——那是我孩子曾经就读的学校。清晨7点,我上班路过时,脚步忽然顿住:身着整齐校服的学生们排着队入校,几位老师站在晨光里,笑着接过孩子递来的手工贺卡,指尖还沾着未干的彩墨。这一幕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带我回到几十年前那座被群山环抱的重庆深山校园。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山里娃,小学、初中、高中都离家里很远,脚下全是踩着土块和碎石子的坎坷山路。那时候山里条件苦,不少适龄孩子没能走进课堂,师资更是薄弱得让人心疼——小学和初中的正式编制老师还不到40%,一位老师要包揽语文、数学、体育甚至音乐的全部课程;到了高中,编制内老师也只占六成,很多老师一天要上六七堂课,课间十分钟都舍不得休息,还在教室里批改作业。

       没有精致的教学设备,黑板是水泥糊的,粉笔常断成半截,老师们的教案写了又改,纸页都叠得发脆发黄。可他们从不在意这些苦:冬天教室漏风,老师会烧一盆火盆,让我们冻得通红的小手烤一烤;雨天路滑,他背着低年级的学生蹚过泥坑,自己的裤腿沾满泥水却毫不在意;学习跟不上,老师每天放学后都留在教室,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直到月亮爬上山顶才回家。就是这样一群老师,凭着一支粉笔、两袖清风,在三尺讲台上四季耕耘,用他们的爱心和执着,一步步牵着我的手走出了闭塞的大山。

       如今我早已走出校园,成了一名用笔尖记录真情的新闻工作者。每次去学校采访,看到老师们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睛、鬓角悄悄新增的白发,却依然用同样的热情对待每一届学生时,我总会想起当年我的老师们。有次采访乡村学校,一位老师抱着厚厚的家访记录本说“每个孩子都不容易,我希望他们将来过得好”,这句话和几十年前恩师的叮嘱瞬间重合,让我鼻尖一酸。原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深意,是要等我们真正走出校园,才能慢慢读懂——他们从不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只把学生的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当作最珍贵的勋章。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地方,写过很多故事,却始终记得老师。老师,您当年点亮的那盏灯,我一直揣在心里,也试着用笔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亲爱的老师们,我早已不在你们身边,但那句藏在心底的“谢谢您”,每年此刻都会格外清晰。师恩不必用华丽的辞藻歌颂,却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是你们用三尺讲台,撑起我看世界的目光;用一支粉笔,写下改变我命运的力量。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想郑重地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愿时光能慢些走,护着你们的眉眼一如当年;也愿我能带着你们的教诲,继续做一个温暖的记录者,把这份光亮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此文,献给我生命中每一位恩师,也献给天下所有躬耕教坛的园丁——祝您们节日快乐、身心安康、阖家幸福!

       (作者:中国国际新闻传媒集团执行董事长、亚太经济新闻杂志社副社长·总编辑:向瑞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