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田亚东)新疆电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库尔勒市迎宾街道冠农社区冠农小区,85岁的李德禄老人手执粉笔在黑板前忙活着,一幅“重阳节”主题黑板报呈现在居民眼前。
翻阅收集资料、构思版面、设计图文、搭配色彩......这是李德禄老人自当“总编”,在冠农小区义务完成的第186期板报。
在居民的记忆中,一年又一年,小区一切照旧,唯独这两块黑板报,每半个月就要更新一次,常看常新。
有着31年党龄的李德禄在1999年退休后,闲不住的他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义务办黑板报,让党的声音和国家大事通过他手里的一支粉笔,写进居民心中。
24年,474期,平均每个月一到两期。大到国计民生,小到村规民约,他一笔一画写出的黑板报,既是居民了解党的政策的一扇窗,又是社区基层民主的质朴缩影。
24年来从未间断,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粉笔爷爷”。
戍边践初心
李德禄是河南方城县人,1956年17岁的他正在地里干农活,听到乡里招应届毕业生到新疆支边的消息,他激动不已,放下手中刚买的初中课本,第一时间报了名,义无反顾地和班里的8名同学一同踏上了前往新疆的列车。
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李德禄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原农二师28团孔雀一场,成为了工程队的一员。
工作之余,只要一想家,李德禄就会拿起笔开始写写画画。渐渐地,连队里的人都知道他爱好书画。
1958年,李德禄成为基层连队的半脱产文化教员。逢年过节,他出特刊墙报、编排文艺节目,活跃连队里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年,连队接到任务,扩建18团大渠。当时恰值冬日,渠里结冰,冻层很厚,十字镐挖下去,只有一个浅浅的白印,冰面挖不动,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
任务艰巨,队员的情绪有些低落。“当时共产党员袜子一拧,冲下去,跳到冰碴子上,把水弄干,然后往底下挖,那一幕给大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心的李德禄每天都会将连队鼓舞人心的事迹一一记下来,每到开饭时间,他便拿着广播筒到工地,用“口播”代替喇叭宣传起来。
“连队文化活跃不活跃,关乎广大职工的情绪和干劲。文化工作抓好了,大家的干劲就起来了。”生活虽然艰苦,但年轻的李德禄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饭前拉歌、组织文艺表演、编快板、诗朗诵......李德禄想方设法丰富宣传形式,不断鼓舞士气。“都是年轻小伙子,谁也不愿意落后,大家干劲很足,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军垦队员、开荒造田、工人、业余文教、宣教科助理员、泥瓦工、种植啤酒花......李德禄从事过很多工作,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传承的那份初心和坚韧,只要听说谁画画好,他总会主动找人请教、学习。
“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来到兵团我并不后悔。原来住的地窝子,没过几年变成了平房,现在团场都是楼房林立,面貌一新,日子越来越好了。”在连队的那些艰苦岁月,磨砺了李德禄的意志,不断坚定着他的初心。
板报颂党恩
1999年,屯垦戍边43年的李德禄退休了,但他从来没闲着,坚持看书看报练毛笔字。
一天,家里门板坏了,妻子让李德禄去买木板换门,花15块钱买回门板后,李德禄却没换,一直苦于没有宣传工具的他萌生了用门板做黑板的想法。
说干就干,他用墨汁将木板刷黑,把原本要用作门的木板变成了一块黑板。
“小小门板一尺八,能写文章能画画,写出人间真善美,画出农场我的家。”看着自制的“另类”黑板,李德禄欣喜不已,当即写下了一首顺口溜。
“每隔3天我就会去连队卫生室找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疆日报》......只要是权威报刊我都会搜集,然后再把报纸上的内容有选择地摘抄到板报上。”李德禄说,刚开始妻子不支持他这样做,认为这样浪费时间,还要自费购买粉笔。但在李德禄看来,这样做是值得的,身为共产党员,他要发挥带头作用,要将党的好政策传达给职工群众,让大家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
李德禄在团场义务出黑板报,一写一画就是18年,在他看来,不过是自己做的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2017年7月,李德禄和妻子搬到冠农小区,一同搬来的还有他的小黑板。刚到社区不久,他就搬出小黑板办起了黑板报,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融入到黑板报里,摆在楼下空地上。
“能在小区看到黑板报觉得很惊喜,因为好久没有看到过了,基本上路过这里的人都会停下来仔细阅读。”小区居民陈翠荣老人说,黑板报刚一展出,就吸引了很多居民来围观。
2021年,李德禄右腿被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刚开始,出行都要坐轮椅,后来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行走了,他就又开始办起了黑板报。
“一到变天,他的手就像针扎似的疼,腿肿得连袜子都穿不进去,只能把袜子口剪开了穿,每天要靠吃药控制。晚上我用药酒给他擦手和腿,这样才能好受一点。”看着出行不便、双手因类风湿性关节炎肿胀变形的李德禄正在出黑板报,妻子李宗慧心疼不已,劝他好好休息。但拗不过他的坚持,只好尽可能地想办法帮助他。
李德禄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遇到刮风下雨无法出门,就将黑板搭在卧室床尾,坐在床边继续出黑板报。
在他10平方米的卧室里,两个凳子上边放着黑板,一摞摞笔记本和装满粉笔头的塑料袋,诠释着老人的板报情怀。
闲暇时间,老人喜欢用笔记录下身边的人和事,他写的一篇篇随笔,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了小区的真善美。
贾全龙,在社区帮助邻里义务修小物件、自行车。李德禄得知后,专门出了一期黑板报宣传他的事迹,很快人们都知道小区有这么一个热心的“老贾”,就连小朋友的儿童车坏了也会找“贾爷爷”修理。贾全龙也因此获得了社区颁发的“冠农好人”荣誉称号。
虽然现在小区居民了解信息的途径多了起来,但李德禄仍坚持办黑板报,宣传党的政策。在他看来,多一块黑板报就多一个舆论宣传阵地。
社区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不习惯看手机信息,黑板报上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很有用。
除了办黑板报,家门口的树荫下、附近的健身广场、社区居民活动室,都成了老人宣传党的政策的好地方。
对于李德禄坚持办黑板报做社区义务宣传员,有居民不解地问他:“你年纪这么大,退休了不愁吃不愁穿,为啥不在家里图个清闲自在?”李德禄总是笑着说:“共产党领导中国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家庭不容易,作为一名党员,宣传好党的政策是我应该做的。”
薪火代代传
虽然新闻传播已经迈入融媒体时代了,但居民还是爱看小区里的一期期黑板报。邻居说它条理清晰看得明白,附近小学的孩子和家长说,图文并茂,字写得漂亮。
翻开李德禄老人的笔记本,里面填满了一页页各类文章、画作。为了出好黑板报,他一直坚持学习、读书、看报,社区还会定期为他送《求是》《党员之友》《半月谈》《新疆日报》等报刊杂志,供他“充电”。看到重要的文章、好的画作,他都会将其剪裁下来,贴在笔记本上,为出黑板报积累素材。
“我做这些,靠的都是共产党员的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都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在李德禄的书柜门上、床头墙上、剪贴本上,都贴着时代楷模的照片、格言以及他个人的学习体会。
老人说:“这些模范人物就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我经常以三句话反问、反省自己:昨天给党说过什么?今天为党做了什么?明天为党留下什么?”
李德禄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间得到了传承。在他家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字画和报纸,除了老人自己画的,大部分是孙子孙女的。
“墙上的手抄报和画都是爷爷指导我做的。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团场看爷爷时他都在出黑板报,直到现在,爷爷还在画。爷爷不仅教会了我画画,也让我懂得了做任何事要有毅力。”孙女李佳昱说,以后要像爷爷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9岁的孙子李佳成也成了李德禄老人出黑板报时的“小帮手”,擦黑板、递粉笔、扶尺子......看着爷爷认真地出黑板报,李佳成忍不住问:“爷爷,现在大家都在手机上看新闻,你为什么还要出黑板报呀?”
李德禄笑着摸摸李佳成的头,“社会发展了,黑板报可能会被淘汰,但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过去一笔一划的宣传,用粉笔记录,也是一种延续和传承。”
一张张摘录的报纸,一盒盒用完的粉笔......认真的“粉笔爷爷”用自己的行动打动了很多社区居民,他出黑板报的时候,还会有“粉丝”在旁边为他扶黑板、递黑板擦。
冠农社区党委书记王栋说:“黑板报已经成了社区的‘名片’,有正能量也有温度。它上接时事‘天气’,下接社区‘地气’,字里行间都是正能量,一笔一划里都透露着人情味。”
“社区计划在小区打造小黑板报宣传阵地,以老人的事迹宣传黑板报传统文化,将这种为党奉献的精神延续和传承下去。”王栋说社区要把这种文化传承好。
“只要我还能走,我就还能写,就要写到最后。”奉献一词,已深植在李德禄老人骨髓里。他说自己的一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他却用24年如一日平凡的坚守和执着,以滴水穿石的力量,将爱汇聚成一股人间暖流。(通讯员:余小疆 赵环 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