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田亚东)新疆电 近年来,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依托丰富优质的非遗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断加强非遗文化的发掘研究、保护传承、转化利用、宣传推广等工作,为哈拉玉宫乡高质量发展汇聚起了持久深沉的精神力量。

摸清“文化家底”,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哈拉玉宫乡把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深入村社区、遍访文化能人、掌握原始材料,充实民间艺术信息库,调查整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考核评估,确保有效永续传承。

搭建“展示平台”,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鼓吹乐在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以木卡姆、库尔勒赛乃姆为代表的各类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紧密联系,又在乐律、乐调、节拍、节奏等音乐形态方面独树一帜。2010年艾比布拉·乃吉米丁被批准为自治州级第一批鼓吹乐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库尔勒赛乃姆教育普及基地后,艾比布拉·乃吉米丁在哈拉玉宫乡中心学校进行传承推广,已培养100多名徒弟,其中阿布都拉·伊布拉音(16岁)已可以较完整地吹奏纳格拉鼓、唢呐。目前,全乡有传承基地一个(哈拉玉宫中心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七个;届时将对全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陈列展示,常态化开展培训、展演和其他传习活动,为传承人搭建技艺展示和沟通交流的平台。

讲述“非遗故事”,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方式。拍摄制作非遗项目相关视频,对哈拉玉宫乡鼓吹乐、赛乃姆等非遗文化进行了介绍和展示;组织、动员相关非遗传承人入驻哈拉玉宫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巴格吉代村“吉格代”巴扎,建立了非遗传习体验中心,使非遗融入到日常生活消费和休闲体验中,让非遗“活”起来。依托文化遗产日、“两节”文化活动、梨花节、桃花节、白杏节等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经常性组织赛乃姆、鼓吹乐等传承人进巴扎、进村社区,采取流动宣传、现场展演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展示保护成果。
转化“宣传成果”,探索“非遗+”发展模式。在强保护、促传承的基础上,哈拉玉宫乡不断探索“非遗+”发展模式。以传统工艺为重点,探索“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开展哈拉玉宫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巴格吉代村“吉格代”巴扎特色农畜产品和非遗文创市集,鼓励传承人开发涵纳文化遗产元素的文创产品,展示哈拉玉宫乡特色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推动“非遗+乡村振兴”发展,加大对哈拉玉宫乡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将传统传习所培训授徒转化为非遗产业工坊,增加传统手艺人就业渠道,不断促进产业升级、产品增效、农牧民增收,以推动非遗产业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非遗+旅游”成果转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吉格代”巴扎、“玉宫宴”餐厅等文化旅游氛围,谋划建设民俗体验、非遗传承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非遗文化产业园。
艾比布拉·那吉米地尼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不仅培养了年轻的苗子,还在农村的各种婚礼麦西热甫等娱乐活动、城市的各种艺术活动及各种商场的开幕式等大小活动中和徒弟们一起演出,向广大群众宣传推广鼓吹乐,让民众们了解感受鼓吹乐的魅力,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强化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讯员:祁正仓)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