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何军)新疆电 9月1日,尉犁县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带着慰问品看望慰问老兵张效法。张效法老人精神矍铄,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依旧让人感觉到军人独有的气场。老人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也是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陪伴在身边的儿子,67岁的张宝健也是一位老兵,一见到大家就打开了话匣子,分享父亲的故事,畅谈那些难忘的岁月,仿佛在讲述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大家也被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

张效法老人近照 汪志鹏 摄
1941年2月,张效法在江苏沛县参军,当时虚岁17岁,1948年至1958年在华北军区警务五团前线当兵,1948年参加了淮海战役,是一名侦察兵,在山东微山湖一带作战。尉犁县团结镇孔畔村退伍军人张宝健说:“他参加过淮海战役,在战役当中负过伤,他那个大腿这个地方,当时用子弹打穿过,现在还有伤疤,后边腰部被炮弹片给炸伤了,现在一块疤,永远长不好。”

9月1日,尉犁县消防救援大队指战员带着慰问品看望慰问老兵张效法。 汪志鹏 摄
张宝健回忆,父亲张效法忘不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曾反复提及参战的情形,淮海战役那场战斗很激烈、很危险,粮食除了供应战士,还要供给随军民工,一天只吃两顿或者一顿都是常态,即使是这样的条件,他们在当地群众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父亲记忆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战役中,指挥部被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力团团包围,他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带领战友们在芦苇荡进行突围,当时想着能冲出去几个算几个,在那次战役父亲也受了伤,战友们把他带到了安全的地方。由于父亲表现突出,立了一次三等功。

张宝健老人同消防救援大队救援人员讲述家中的抗美援朝战争(启示录) 汪志鹏 摄
1949年解放后,微山湖一带还有部分土匪活动猖獗,抢夺老百姓的东西,张效法组织当地武装力量参加了剿匪战役。1950年,张效法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战士,同年10月参加了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父亲大腿一侧被枪弹打穿过,后背也被炮弹击中,当时的医疗条件受各方面的限制,炮弹壳在背上留存了很久。张宝健说道:“最主要的就是跨鸭绿江的时间,那时天上飞机炸着,下边炮弹炸打着。去过鸭绿江的时间,全部都是人在那搭的桥,人都在水里头,部队一个接一个的全都踩到这个人的头上、肩上,让你过来。”
张效法复员转业后到江苏沛县敬安镇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三个姐妹。唯一的弟弟在1957年支援边疆来到尉犁县,1963年张效法举家搬迁投奔弟弟来到团结镇孔畔村。当时的孔畔村,人烟寥寥,到处都是胡杨树,住的都是地窝子,也吃不饱饭。他就带领大家烧砖、建砖窑,抓鱼和水獭,在他的帮助和带领下,大家伙儿住上了土块房。他还带着村民组建了一支基建队,为村里有条件的人盖砖房,手艺慢慢成熟后,业务扩大到周围团场,基建队的名气越来越大,接的工程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张宝健说道:“盖房子、扎苇把子、打水老鼠、抓鱼,给村民改善生活。后面,他又带领大家在这烧砖、建立砖厂,从那开始生活就慢慢地转变。砖厂烧出来的砖卖到了附近的团场和库尔勒。”张效法时刻关心着村民的生活,经常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也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不遗余力地为孔畔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张效法曾获得“巴州50年建设事业杰出贡献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荣誉勋章,一枚枚沉甸甸的勋章,老人视若珍宝保存着。
尉犁县西环北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唐龙海说道:“当我第一次看到张效法老爷爷的时候,他那消瘦的脸庞使我眼眶一热。没有他们的付出,哪有今日的幸福生活。尤其是听了张宝健叔叔讲述他父亲当兵的故事,使我感触生动,张效法爷爷在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役中,肩部和腿部多处中弹,依旧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作为一名消防救援人员,我们要继续发扬和传承这种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练就过硬本领,立足本职工作,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

张宝健老人在照顾父亲张效法 汪志鹏 摄
受父亲的熏陶和鼓励,1976年,张宝健也光荣地参了军,在南疆军区152野战医院成了一名驾驶员,经常往返于喀喇昆仑山边防哨卡,给战士们送物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他说:“边防哨卡的那些战士,比如说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就拉上医生和护士,每个哨卡巡回医疗,为他们看病就医。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能坚持为我们保卫我们的边疆、保卫我们的祖国,一直在那儿服役着。看他们那种艰苦的生活,我也深深感动着,所以说我就一直在这个部队干了五年,一直来回为他们服务。”喀喇昆仑山哨卡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特别强,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张宝健一呆就是五年。他说:“有些战士,在那儿待了一段时间以后,脸整个就脱了一层皮,那个皮一揭一块儿、一揭一块儿的,就是这样情况,他们从来都没有怨言,这种事情一直感动着我。”

张宝健在自家的老兵记忆馆中向年轻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汪志鹏 摄
2021年,在尉犁县团结镇孔畔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张效法和张宝健父子俩在自家院子里打造了老兵记忆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过往收藏的老物件,用一张张老照片、一枚枚功勋章,向大家讲述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张宝健说道:“我就把这个房子收拾出来,打造一个咱们老兵记忆馆。一方面是让我们当兵的人有个回忆,回忆我们当时在部队里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种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想一代一代地往下传,让他们有些回忆,以后想想当年的干劲,为我们村上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一定的作用。另外,就是想教育一下我们下一代的孩子,让下一代知道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确实是来之不易的,是用前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尉犁县如今的发展现状 汪志鹏 摄
张家父子不忘初心、续写忠诚的事迹,在尉犁县广为流传,承载着红色记忆,传承着红色精神,成为尉犁各族干部群众学习的身边典型。尉犁县团结镇孔畔村党支部书记赵大庆说道:“我经常来看望张效法老爷爷,听他讲战斗的故事,他那种忘我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去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在他们家小院打造了老兵记忆馆,使更多的人了解他的事迹。”(通讯员:汪志鹏)
【责任编辑: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