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亚太经济 > 民生经济 >正文 当前位置: 民生经济

从地理角度浅观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来源:中国国际新闻传媒网    时间:2022-07-10
字体:

从地理角度浅观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对城市来说,地理条件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地理中心位点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中山火炬)为焦点,通过定性分析、横向、纵向比对,以及量化分析等方法,从地理条件,尤其是经济地理的角度对中山火炬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地理概念

自然地理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让城市人口适应生产生活的周边环境,城市形成之初受自然地理影响较大,会因应自然地理环境产生自身特点。比如兰州的沿河发展,重庆的依山建设、北京的以中心向四周扩展、深圳的延海港口岸分散布局等。

经济地理主要是指城市自身基础条件和周边经济状况,如人口、矿产、临近地区经济规模、科研实力、交通情况、口岸数量、经济腹地等。经济地理对已成型的成熟型城市后续的发展影响较为明显。比如上海的不断外扩并与周边城市逐渐连片融合。

人文地理主要是指乡土风俗、方言语系、亲族血脉、人口流动倾向、消费习惯等。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内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截至202012月,大湾区常住人口达8617.19万人,拥有全国1/3的经济总量。


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圆圈处为中山火炬)

二、大湾区几何中心,中山火炬基本地理情况

自然地理上,中山火炬位居珠江入海口西岸,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下辖中山港街道和民众街道,北接广州南沙自贸区,东临珠江出海口,地势由西南向东倾斜,以珠江下游冲击平原地区为主。产业区域核心在中山港街道,此区内大致可分为山丘和冲击平原两大地形,东面近海地势平坦开阔,西南面为五桂山丘陵地带,主要由岩石组成,山地坡度平缓,表层多被黄土覆盖。主要山体有马鞍山、横门山、大常山、烟管山、飞鹅山、大王头山、百稔嶂山等。可能是大自然的眷顾,中山火炬东南面以烟管山为主的一系列半弧形丘陵山地对来自东南方向的季风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对区内企业和港口设施能形成较好的保护,相对稳定的地质也更有利于大型高精度设备进行精密加工作业,一河两岸景观带也兼具观光休闲功能。相比西岸的临海区域,自然条件更为合适。


中山港街道示意图

中山火炬自2021年开始统筹民众街道,辖区面积得到扩大。增加的民众辖区内河涌交错,内河涌约200千米,沿江海岸线42千米。随着开发的逐渐成熟,民众街道逐步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发展第二产业,沙仔工业园片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民众范围未来重点规划发展小分子化学原料药、化学药中间体、特种药、生物制备等产业,目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原料药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示范园区。


民众街道示意图

三、中山发展的主引擎,中山火炬经济总体情况

中山火炬1990年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共同创办,自成立以来发展迅猛,成绩优秀。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77.99亿元,比2012年增长11%。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上升至406.9亿元,比2013年增长8.8%,呈现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现已成为带动中山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产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光电制造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三大支柱产业,区内有知名企业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近20家。同时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装备制造中山(临海)基地等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形成健康医药、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配件、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依托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德工业园、中阳、中潮产业转移园的大工业平台,重点招引标杆性高精尖项目。科技新城引进了1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火炬计划等重点课题攻关100多项,探索建立现代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搭建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孵化育成等平台。

对外交通方面,区内除发达的高速、国道道路网外还囊括了中山站、中山港客货运码头等重要铁路、海运交通枢纽。中山站包括高铁、动车、城际铁路等地面轨道线路,可直通全国各地。中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十强,建有5000吨级泊位1个,3000吨级泊位4个,1400吨以下泊位10个,2007年货物吞吐量达620万吨,进出口集装箱运输87.46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港口第九位,当天出口通关率达97.75%,位居拱北海关同类港口前三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山港不具有万吨级泊位,不属于大型深水港码头,但也因此减少了港湾空间被大型货轮挤占的情况,港区交通相对不算拥挤,航道比较畅顺,船只入港排期快、装卸快。特别对体积、运量不大的医药、汽车零部件、精密小型仪器、芯片、光学镜头等非大宗的高精尖产业产品的运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山火炬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生产总值达404.79亿元,位列全市第一。随着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中山火炬(生物医药)入选广东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广东省首批特色产业园名单。同年,广东省药检所中山实验室在中山火炬建成,12月成功获批药品进口口岸,中山市成为全国第27个,全省第4个获得药品进口许可的城市。20225月,药品进口口岸正式开通运营,实行“提前申报”“无纸化申报”“全年365天服务”,并在药品进口通关查验环节,将实行“即来即验即放”,做到药品到港即可申请通关查验放行,对需口岸检验的本地企业进口药品实行通关当天“即抽即检”。首批药品通过海关成功完成进口标志着中山药品进口口岸正式运营,极大方便了区内企业进口成品药和原料药业务。

但潜在的问题在进入2020年时也开始显现,中山火炬和其他镇区一样,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报告将这些问题总结为“四个之困”,即土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交通瓶颈之困、队伍建设之困。这“四个之困”同样困扰着中山火炬,经济发展存在掉队的风险。

解决问题要分清先后难易,难度最大的核心问题是产业升级,要解决产业升级就要设法培育和引进,要引进就要解决土地和交通瓶颈,要解决土地交通就要有扎实可靠的干部队伍。中山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各部门、镇区落实“转作风再出发”,形成“马上办”、“行走办”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干部都要做“店小二”。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中山火炬政务环境得到了空前的改善,营商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20208月,中山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建设项目在火炬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从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开始算起,到获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145分钟,整套流程历经22个审批环节,每个环节平均用时6分钟,创下中山行政审批新速度。随着“拿地即动工”从个案变为常态,明阳集团总部、莱博瑞辰新药、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优质项目的落地不断刷新记录,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改革措施已初见成效,下一步又该如何走出?

谋发展,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需要改善的绝不仅仅是提升干部队伍作风和服务质量这一条。除了“人和”,当然还要从“地利”入手。

四、“东承”和“北融”,中山火炬的经济地理

中山北邻广州南沙,东望深圳前海,西通粤西各市,南联珠海香洲,其中经济体量最强的是东、北两面。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奋力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中山火炬在地理区位上就直接承担着“东承”和“北融”重要任务。

“北融”是指与北邻各接壤的市、区融合发展。火炬北面邻接的主要区域是广州南沙自贸区,自贸区主要核心区是广州市南沙区。广州南沙是广州城市副中心,位于广州最南端、珠江虎门水道的西岸,地处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境内有珠江三角洲深水码头南沙港、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和广州南沙保税港区,广深港高速铁路、广州地铁四号线等交通大轴线纵横贯穿。2020年,南沙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8.47亿元,增长7.1%。该区产业基础坚实,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并重的产业框架,汽车、船舶、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航运物流、科技创新、服务外包、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广州南沙与中山火炬互为邻居,两边仅隔一条洪奇沥水道。发达的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网都已将阻隔打破,从中山港到南沙中心区路程仅30多公里,不存在无法克服的天然障碍。


广州南沙自贸区示意图(黄圈内为南沙区核心区域)

“东承”是指对接珠江口东岸城市,并承接其外溢资源。深圳前海自贸区与中山火炬东面隔海相望。2021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决定以现有前海合作区为基础,范围进一步扩展南山区(部分)、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宝安区(部分)及大铲湾片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主要是南山区部分。2020年,南山区生产总值达6502亿元。《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综合评析了全国968个地级市市辖区发展情况,量化评选出2018年中国百强区,南山区位列第一。虽然深圳前海在省内是经济翘楚,但中山火炬与其有伶仃洋阻隔,并不能如东莞、惠州那样直接相通,交通上要绕道广州南沙、东莞,穿过宝安区后才能到达,进行深度经济合作并不是很方便。


深圳前海自贸区示意图(黄圈内为前海核心南山区的部分区域)

五、关于中山火炬“东承”“北融”的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未做好“东承”的准备,有“虹吸效应”风险深圳前海自贸区核心的南山区的生产总值几乎是是中山火炬的16倍多,若能与深圳前海深度融合,其外溢的资源必将为中山火炬带来巨大飞跃。虽然中山火炬一向青睐于和深圳开展合作,但却碍于地理条件限制,对深圳外溢的资本和产业接收利用并不显著,区内也一直缺乏来自珠江口东岸能带动效应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投资落户。在建中的深中通道是连接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沟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的重要交通纽带,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整个大湾区的经济地理格局,从中山火炬到深圳前海最快仅需30分钟左右。可以说,深中通道将为中山火炬打破东面的地理限制,吸引大项目进入提供了最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是,深中通道离正式建成开通尚有几年时间,中山火炬若是把精力全部放在等着接收深圳外溢资源,只会白白浪费几年的时间。若自身没有练成足够的实力,外溢的资源反而会成为“过境”的“过路客”,甚至“虹吸效应”还会导致产业、资金、人才大量外流,造成输血不成反失血的不利局面。

二是未重视“北融”作用,各方面对接不够力度广州南沙和中山火炬实际上已在地理上形成相连状态,但中山火炬对广州方面的对接力度却略显不足,经济合作、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一直未见明显成效。从数据上看,南沙区总体实力弱于南山区,不一定能引起中山人的浓厚兴趣。但广州对中山火炬来说仍是体量巨大,无论是深圳还是广州,能接住其中一方的外溢资源都足以让中山火炬获得一次明显的飞跃。虽然广州南沙区2020年生产总值约为深圳南山区的30%,但却是中山火炬的5倍。随着后续持续开发,南沙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会迎来不可阻挡的重大发展,各类科创平台、产学研一体平台已陆续落户建成,交通基础建设的成果也加速构建着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已开通运营,南沙大桥、明珠湾大桥通车,从庆盛站乘高铁,35分钟可直达香港西九龙。但中山火炬的现实情况却让人唏嘘,对接广州的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始终雷声大、雨点小,规划多年后依然迟迟未见动工。当广州地铁18号线万顷沙站点按照计划如期实现通车之时,已规划多年且仅一河之隔计划接驳这条同城线路的中山火炬轨道交通却只停留在PPT中,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至此处便戛然而止。

三是人口增长率低影响社会面经济活力人口增长率必然会影响消费水平和营商环境。在2019年中山火炬的常住人口292129人,至2020年不升反降至289941人。就在同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3.76亿元,在全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的情况下社消零却不增反降了19.1%,社会面经济欠缺活力直接拉低了第三产业数值,社会面的商业氛围不强对企业落户的吸引力自然也就不大了。

六、从地理格局看佛山和东莞两个新一线城市的经验

从佛山的发展经验看,人口流向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是促成佛山快速发展“人口红利”。2021年,佛山成为广东省人口增量最多城市,同时地区生产总值达12156.54亿元,同比增长8.3%,城镇新增就业达10.5万人。佛山南海区与广州接壤,是广佛同城的第一站。近10年来,南海区常住人口增加迅猛,累计增加95.33万人,恰好与广佛线通车的时间一致。每日仅乘地铁往返广佛两地的就有约30万人次。至2021年末,南海区常住人口达到371.9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数的38.7%,比2020年末增加4.14万人,占全市增量的44.1%。房价的洼地效应以及广佛交通同城化吸引了相当一批外地人员,尤其是促成大量“广州工作,佛山生活”的“广佛候鸟”落户佛山。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各市间客流交换量广佛最高,达到176万人次。广佛同城脚步正不断加快,在城市基础设施、轨道交通、产业及文化融合度等方面持续完善优化,两市已建成衔接地铁和5条城际铁路,有超90条广佛公交线路开通运营,随着佛山地铁2号线、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顺德段的陆续开通,其运送总客流量已超780万人次。便利的交通网络拉进了两城距离,佛山利用绝佳的地利条件,吸引了更多广州科研院所和优质一流大学的“创业者”和“打工人”作出了落户的选择。人口红利带来了社会面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活跃,也带来了惊人的增长速度。佛山成功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诀窍,大刀阔斧地建设公共交通是其晋升万亿级新一线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东莞的发展经验看,东莞位于广州和深圳两大城市之间,与两个全国一线城市为临,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东莞可谓占尽地利。东莞市区设有五个火车站、6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多个公交站等。2020年,东莞GDP6000多亿增至9650亿,年平均增速超过6.5%,至2021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5.35亿元,成为中国第24个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莞对交通极为重视,于2016年就建成地铁线路实现通车运营,东莞人可以从市区直达深圳边界,接驳深圳地铁或公交就可以前往深圳各区。城际莞深轨道线路更是安排每日202车次接驳两市,每班次之间等候平均时长仅10-20分钟,最快可以20分钟抵达深圳,甚至比一些市内公交还方便。城际轨道交通不但车次频密,票价也不贵,单程票价分档次在20-50多元左右,极大方便了莞深两地人员往来,使东莞以全国0.03%的土地,容纳了近0.6%的常住居民人口,发达的城市交通功不可没。当深莞同城成为两市居民的日常,东莞自然就被纳入了深圳都市圈城市之一,承接来自深圳的产业资源也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佛山和东莞都不约而同地利用起了临城优势,一方面设法吸引人口落户,另一方面则设法带起人口流动,打造城际大交通成为了两城的共同的必然选择,而且两者的建设动作都惊人地迅猛快捷。可见,同城化的交通建设是两城迅速崛起至万亿级新一线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一静不如一动,中山火炬的未来

没有成熟的同城化公共交通网络很难承接优质资源落户,特别是广州众多科研院校的人才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研究员,创业者们早已摩拳擦掌想放手大干了,但他们并不都拥有私家车可以保障出行自由。路不通、路费高、耗时久如何吸引人才和企业落户?血输不到位又谈何发展?

一静不如一动,深中通道离建成还有数年时间,而项目从拿地到动工则仅需145分钟,甚至还能更快。馅饼不会凭空掉下来,发展的机会别人也不会白给。中山火炬不能把发展的全部希望寄托于深中通道,不能以“等待戈多”的状态荒废掉宝贵的空档期。俗话说“蚊子腿也是肉”,更何况广州南沙是“北融”战略的重要节点,并不是什么蚊子腿。中山火炬要设法充分利用与广州相邻的天然地利,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行动力迅速布局,抢抓“北融”机遇期,加速落实对广州方面的基础交通建设、加大招商引才力度,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借助广州的力量强链补链,把基础夯实,把产业架构搭建起来,为承接东部资源做好充分准备,打造一系列能和优质资源相匹配的高质量产业载体。


中山火炬风貌

       参考资料:

       1.《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求是,20212月; 

       2.广东省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

       3.2020年广州南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

       4.深圳市南山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中山统计年鉴2021

       6.广州南沙区人民政府,http://www.gzns.gov.cn/

       7.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中山市药品进口口岸启用国家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政务网 (zs.gov.cn)

       8.中山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竣工,火炬开发区缘何快人一步?中山首个“拿地即开工”项目竣工,火炬开发区缘何快人一步? (baidu.com)

       9.中山新局: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会中报道-中山新局: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中山人大网 (zsrd.gov.cn)

       10.为大湾区再注新动能——广州南沙从地理几何中心走向区域功能中心 (baidu.com)

       11.中山:紧抓“双区”机遇 重塑发展新优势,中山:紧抓“双区”机遇 重塑发展新优势 (baidu.com)

       12.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召开, (zs.gov.cn)

       13.常住人口增量全省第一!佛山凭啥成为“人气王”?常住人口增量全省第一!佛山凭啥成为“人气王”? (baidu.com)

       14.昔日绕指柔情地,如今已为万亿城!东莞凭什么稳居“新一线”? (baidu.com)

       15.携程火车票订购中心,https://trains.ctrip.com/

       16.照片来源:中山火炬政务网http://www.zs.gov.cn/

【责任编辑:周勇 】
下一篇:没有了